给老百姓发钱可行吗?管清友倡议,胡锡进、邓海清都反对了

宏观来源:财通社2023-01-13 17:19阅读:126667

“直升机撒钱”在中国到底行不行得通?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已经吵起来了,老胡此前也参合了一把。

一方认为,直接给中低收入者发钱可以把消费先拉起来;一方认为发钱弊大于利,越艰巨的时候越不能去寻找“特效药”。

三年疫情,国内消费十分疲软,中央已定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如何恢复和扩大?这是一个问题。在国外,已经有大量直接把钱发给居民手中的刺激救助政策,以拉动消费,这是否值得国内学习呢?

1

经济学家为“发钱”政策争吵

在日前的一场财经峰会中,在谈到如何提振消费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建议,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而且以三到五年为期,每个月都发。要马上制定方案,给出时间表,把消费先拉起来。


管清友表示,可以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学习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在应对疫情过程当中的一些成功经验。有好多人说中国老百姓会把钱存起来不消费,或者说我们底数不清,中间会有腐败寻租等问题。那是太低估我们政府的执政能力了,现在大数据时代,底数很清楚。

管清友还指出,直接发钱当然要制定方案。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讲,未来消费确实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再靠过去的投资模式,确实不行,当然投资也不能扔掉。现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其实是很困难的。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启动不起来?是有原因的。具体到2023年,马上可以做的事就是发消费券、发钱,制定方案,给出时间表,然后把消费先拉起来。

管清友这个建议被广泛传播,引起大量讨论,声浪中有人表示“第一次觉得专家说的话这么中听”。不过,管清友这个建议反对的声音不少。

早在2021年初,面对国外给民众发钱的现象,时任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胡锡进就评论指出,“国家如果给每一个人发钱,就基本等于都是不发钱”,明确反对向全民撒胡椒面的疫情期间刺激计划。


不过胡锡进没有讨论的是,只向低收入者人群发放的计划是否可行?

近日,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又表示,发钱这个事很容易得到底层百姓欢呼,也能获得商家双手赞同,但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来看,直接发钱都是弊大于利的。美国和日本都证明了这并不是个好办法,越艰巨的时候越不能去寻找“特效药”。


相比于胡锡进,这次是经济学家直接亮出反对态度了。遗憾的是,网上关于邓海清的观点只有只言片语,为什么弊大于利?为什么外国证明了这不是好办法?希望作为博士后的邓海清能给出更多有说服力的论据。

2

发钱拉动消费能否行得通?

发钱还是不发钱,争论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是一个严肃的经济学问题。

在经济学中,长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有经济制度、资本、劳动力、技术发展水平。发钱似乎很难找到对应的因素。

但是另一方面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可以分解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出口主要指净出口,是由于国内生产供给大于国内消费后被国外消费的部分,将算入GDP中。这样来看,拉动一国经济的主要就是靠投资和消费(消费包括政府支出、居民消费和外国消费),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通常而言,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很高,美欧日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70%,美国甚至超过了80%。我国近十多年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也在一路增长,2021最终消费在GDP的占比刚好达到54.45%,相比发达国家还有20个点左右增长空间,其中居民消费占比仅有38.48%,潜力巨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2022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305亿元,同比增长0.7%,同期GDP同比增长3.0%,表明消费已经出了大问题。2022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很可能将继2020年后再度萎缩。形势是严峻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1年3月,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对世界所有的经济大国来讲,内需都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中国也不例外。他指出,1980年我国消费占GDP比重是65%,但从2000年到2010年消费占比急剧下降到49%,而投资占比从35%升到47%。这使得我国经济内需不足而过度依赖外需。因此,当外需出现问题时,经济增长就开始放缓。

除了三年疫情影响外,中国内需长期存在很多被抑制的因素,例如近几十年快速增长的基尼系数,2021年为0.466,在世界排名靠前,反映出收入差距过高。富人可以海外买房买游艇,低收入者却为温饱发愁,这十分不利于拉动国内消费。2020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到,我们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可见,中国还有沉默的大多数。

即使是中国的中产阶层,在面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也是疲于应付,不敢放开手脚去消费。所以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高储蓄国家,这既有勤俭节约的传统,也跟现实带来的压力息息相关。

储蓄能转化为投资,自然也能带动经济增长。问题是现在国内已经是投资有余、消费不足,结构失衡。在基建投资领域,中国已经堪比发达国家了,继续加码投资很可能带来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债务,而依靠外国消费的出口方面早已面临贸易战狙击,如何拉动居民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实际上,目前政策是大力支持消费的。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当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目前稳增长的首要任务。

扩大内需的政策有很多,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内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发消费券、新一轮“家电、汽车下乡”。

直接给老百姓发钱,俗称“直升机撒钱”,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69年提出的,这是一种比“量化宽松”还要极端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曾这样描述,“一架直升机飞过社区上空时撒下美元钞票,这些钱被居民捡走,他们将此视为意外之财并进行消费,带来实际产出增加,从而助推经济增长。”

其实理论很简单,就是通过消费刺激经济,不然很可能重现“牛奶倒入河里”。疫情发生以来,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出台了类似“直升机撒钱”的刺激救助政策。例如:

美国向每个低收入家庭发放了上万美金,并给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山姆大叔的慷慨支票,让美国消费者基本上毫发无损地度过了这场疫情的早期爆发,也是唯一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高于2019年的国家。

德国推出一项用于救助小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的民生政策,方案包括,小企业主(1至5人就业的公司),个体户如艺术家、职业摄影师、护理员等,每月可得到9000欧元的补贴,为期三个月;5人至10人的公司可获15000欧元的补贴,为期三个月。

英国对于没有保险覆盖的小型企业,政府将向每家提供2.5万英镑的补助。

还有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都开启了直升机撒钱模式。

当然,撒钱引发的最大担忧就是通胀。目前,大量网友支持发钱,但也有网友指出,“发钱,然后通货膨胀,一通操作,然后穷人手上的钱更不值钱”。

这个担忧也许不是个问题。因为消费是分层的,低收入者的消费主要是大众品,不存在短缺。只把钱发到他们手里,他们不会受伤。长期来看,引发通胀的也很难是这个原因。实在担忧通胀,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削减其他方面支出,加大转移支付来实现。

例如,广东省各级财政三年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1468亿元,如今疫情防控已经大大优化,后面就可以把节省下的财政资金用来多支持下低收入者,以刺激消费。

任何政策都有一个目的,促进就业、抑制通胀、保持收支平衡等,不一而足。但是发展经济最大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发钱也许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但是确实能促进民生福祉。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