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立微:超七成EDA市场被瓜分市占率不足2% 核心技术专利权属现疑云

来源:金证研2022-03-07 07:57阅读:5599

来源:金证研

《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 易安/作者 沐灵 映蔚/风控

为什么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有着“芯片之母”之称?简言之,集成电路设计离不开EDA软件。即一颗先进的芯片往往集成上百亿颗晶体管,在设计过程中,这颗芯片需要持续的模拟和验证,设计工作若没有EDA工具的帮助理论上难以完成。

然而,对集成电路EDA软件与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供应商杭州广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立微”)来说,其或面临国内超七成EDA市场已被瓜分,自身产品布局单一且市占率不足2%的问题。

观其自身,广立微的子公司与分公司与“不相干”企业地址重叠,其经营独立性或遭侵蚀。而专利问题亦值得关注,广立微的2项核心技术专利,系其核心技术人员杨慎知从“老东家”离职后不到一年内即参与研发,而该“老东家”也是广立微的竞争对手之一,2项核心技术专利的研发受杨慎知原单位工作内容的影响几何?不得而知。而且,广立微核心技术人员在校期间曾参与多项发明专利,专利申请人却存“出入”,广立微专利权权属现疑云。

一、国内超七成EDA市场已被瓜分,产品布局或单一市占率不足2%

需先说明的是,广立微致力于制造类EDA工具的研发。

据广立微签署于2021年12月31日的招股说明书注册稿(以下简称“招股书”),广立微是集成电路EDA软件与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供应商,其主营业务包括提供EDA软件、电路IP、WAT电性测试设备,以及与芯片成品率提升技术相结合的整套解决方案。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广立微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

据招股书,EDA软件是一种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集成电路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物理设计等流程的软件工具集群。

根据使用EDA应用环节的不同,可将EDA软件大致分为设计类EDA与制造类EDA。前者主要用于芯片设计阶段,包括功能设计、布局布线、物理验证及仿真模拟等功能。而后者则主要用于芯片制造阶段,除了仿真、验证、模型、后端等工具外,制造类EDA还包括能够模拟和指导具体生产过程的OPC、TCAD工具,监控并指导改善生产工艺的成品率、制造大数据工具,以及提升生产效率的MES、EAP等工具。而广立微致力于制造类EDA工具的研发。

事实上,2018-2020年,广立微七成以上的营业收入由EDA软件相关业务贡献。

据招股书,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广立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116.33万元、6,614.35万元、12,388.84万元、4,530.16万元。

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即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广立微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116.33万元、6,614.26万元、12,388.84万元、4,530.16万元。其中,软件技术开发、软件工具授权和测试机及配件是广立微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报告期内合计占广立微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1.75%、96.36%、98.1%、99.7%。

其中,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软件工具授权收入分别为1,069.86万元、2,589.92万元、2,979.34万元、1,421.66万元,分别占广立微主营业务收入的34.33%、39.16%、24.05%、31.38%;软件技术开发收入分别为1,228.46万元、3,014.78万元、6,097.62万元、0元,分别占广立微主营业务收入的39.42%、45.58%、49.22%、0%。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研究,报告期内,广立微的软件工具授权和软件技术开发收入合计分别为2,298.32万元、5,604.7万元、9,076.96万元、1,421.66万元,占广立微主营业务收入或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分别为73.75%、84.74%、73.27%、31.38%。

据签署日为2021年11月7日的《关于广立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以下简称“二轮问询回复”),广立微被深交所要求说明其行业分类的准确性。

对此,广立微提到,软件工具授权业务系为客户提供EDA软件使用许可,助力测试芯片设计与半导体数据分析;软件技术开发主要利用其自身的EDA软件、电路IP、WAT电性测试设备以及与芯片成品率提升技术为客户提供测试芯片设计、测试及数据分析全流程的服务,均符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行业分类定义。综上,软件工具授权和软件技术开发均可归类为软件业务。

据招股书,广立微EDA软件相关业务包括软件工具授权业务及软件技术开发业务。

这或说明,软件工具授权和软件技术开发均利用到EDA软件,且两类业务均归属于软件业务。且2018-2020年,上述两类业务合计为广立微贡献超七成的营业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的全球EDA市场中,前五大EDA企业控制超八成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于2021年6月发布的《集成电路EDA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以下简称“《集成电路EDA行业发展态势分析》”),2018-2020年,全球EDA市场销售额分别为62.2亿美元、65.3亿美元、72.3亿美元,2019-2020年,全球EDA市场的销售额增长率分别为5%、10.7%。

据《集成电路EDA行业发展态势分析》,EDA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产值较小但又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具有“体量小、集中度高”的特点。2020年,全球EDA工具市场中,Synopsys,Inc.(以下简称“Synopsys”)、Cadence Design Systems,Inc.(以下简称“Cadence”)、Siemens EDA(以下简称“西门子EDA”,2016年Mentor Graphics Corporation被收购,而后改名为西门子EDA)、美国Ansys公司、Keysight Technologies,Inc.及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9.1%、32%、16.6%、4.8%、3.3%、14.2%。近三年来,在优势工具的巩固下,全球前五大EDA工具企业控制了约85%市场。

除市场前三大EDA工具企业(指的是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代称为“全球EDA三大巨头”)外,其他企业缺少布局设计全流程工具技术的综合实力,各企业均在各自擅长领域开发面向特定流程或个别环节的工具产品,瓜分剩余的约15%市场份额。

而2020年,亚太地区EDA相关企业的市占率仅为5.9%。

据《集成电路EDA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从区域分布看,全球的EDA工具资源基本全部集中在北美、亚太与欧洲地区。美国作为全球EDA行业的策源地与行业市场主体的集聚地,拥有全球前五大EDA企业中的四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EDA企业获得了全球75.6%的EDA工具市场。另外,亚太地区EDA相关企业在2020年的全球总市场占有率为5.9%。

与此同时,人才对于EDA行业具有重要意义,而全球六成以上的EDA领域专业人才位于美国和印度。

据招股书,集成电路EDA行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富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将有利于企业在行业内保持技术领先性,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是行业内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的前提。目前,在集成电路EDA行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对于后进的EDA企业而言,重新组建一支在行业内具备竞争力的团队十分困难,这也成为了阻碍后进EDA企业发展的壁垒之一。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于2021年9月发布的《EDA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下简称“《EDA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人才是EDA技术研发第一生产力。为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纷繁的产品范畴,EDA工具发展出分类构成庞杂的特点,全流程EDA工具可以分为数十种点工具,每种点工具均涉及多项集成电路、数学建模、计算机科学等知识体系;其中,高校、科研院所、隐形冠军企业聚集大量高端研发人才,研发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推动EDA技术发展进步。

据《EDA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20年,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三大企业的EDA领域员工总数分别约为10,000人、7,290人和5,400人,三家合计占全球EDA行业总从业人员的70.91%,其人均产出分别为20.97万美元、27.92万美元和19.26万美元。

据《EDA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从全球范围来看,EDA行业的人才分布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2020年全球EDA领域从业人员3.2万人左右,人均产出22.01万美元。其中,美国在EDA领域储备了1.4万人左右的专业人才,占全球EDA领域人才的43.75%。其次,印度EDA专业人才的全球占比17.5%,约为5,600人,且以研发人员为主。

也就是说,2020年,全球EDA领域从业人员中,约61.25%的专业人才分布于美国和印度。

另外,就国内EDA市场而言,七成以上市场被全球EDA三大巨头企业所占有。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于2021年9月发布的公开信息,全球前三大EDA企业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也将中国作为亚洲地区重要的销售网络市场。这三家企业早在20世纪末便开始布局中国市场,其中西门子EDA布局最早,于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国内EDA整体综合实力偏弱,EDA本土企业仅在部分领域有所突破,国内EDA市场长期由全球EDA三大巨头垄断,约占国内EDA市场份额的70%以上。

且从业务布局来看,全球前三大EDA企业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提供的EDA产品丰富,覆盖半导体产业所有环节,并且拥有自身的拳头产品,业务遍布全球,同时长期与全球领先半导体企业合作,具有较强的业务竞争力,为全球EDA产品主要供应商。与国外EDA代表性企业相比,国内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EDA企业能够提供全方位的EDA产品,数字电路设计EDA工具为主要短板。

“雪上加霜”的是,与全产品线布局的全球EDA三大巨头相比,国内EDA主要企业布局产品种类“寥寥”,其中包括广立微。

据招股书,广立微指出,集成电路EDA行业的主要企业包括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PDF Solutions,Inc.(以下简称“PDF Solutions”)、北京华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九天”)、上海概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概伦电子”)、全芯智造技术有限公司。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于2021年9月发布的公开信息,全球前三大EDA企业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布局的产品包括八大类,分别为模拟、数字前端、数字后端、封装/电路板、FPGA、系统、工艺开发和其他。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布局的产品分别有五大类、三大类,而广立微布局的产品仅包括一类,即为其他。

并且,截至2020年,面对规模不足百亿元的国内EDA市场,广立微同期的市占率或不足2%。

据上海国微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日为2021年8月16日的招股说明书援引数据,2015-2020年,国内EDA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51.5亿元、57.4亿元、64.1亿元、67.3亿元、72.9亿元、93.1亿元。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研究,若市占率以企业营业收入占国内EDA行业市场规模的比值表示,2018-2020年,广立微在国内EDA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分别为0.46%、0.91%、1.33%。

由上述情形可见,广立微七成营业收入由EDA软件相关业务贡献。而近年来,全球前五大EDA企业控制约85%的EDA市场,2020年亚太地区的EDA相关企业的市占率又仅为5.9%。叠加六成以上全球的EDA领域人才分布于美国和印度,国内EDA市场中超七成由全球EDA三大巨头占据,且与全产品线布局的全球EDA三大巨头相比,广立微产品布局或显单一。同时,2020年,国内EDA市场规模不足百亿元,广立微的市占率或不足2%。重重因素之下,广立微未来市场空间的拓展是否承压?尚未可知。

此外,广立微的经营独立性存疑。

二、子公司、分公司与“不相干”企业地址重叠,涉嫌经营混淆

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系上市公司具备的“五独立”。然而,2018-2019年,广立微的子公司与1家“不相干”企业地址重叠。

据招股书,长沙广立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广立微”)成立于2018年11月20日,系广立微前身杭州广立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立微有限”)与广立微实控人郑勇军共同出资设立。彼时,广立微有限持有长沙广立微65%的股权。

2020年3月31日,郑勇军将其持有的长沙广立微35%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广立微有限。至此,长沙广立微系广立微的全资子公司。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长沙广立微的经营范围为电子产品及配件的制造(限分支机构)、电子产品的批发等。2018-2019年,长沙广立微的企业通信地址均为长沙高新开发区岳麓西大道588号芯城科技园2栋1906室。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长沙爱享百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爱享”)成立于2017年4月17日,经营范围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建设、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等。2018-2019年,长沙爱享的企业通信地址均为长沙高新开发区岳麓西大道588号芯城科技园2栋1906室。

显而易见,2018-2019年,广立微子公司长沙广立微的企业通信地址,与长沙爱享的企业通信地址相同。

时间再倒回2017年,广立微的分公司或存在企业通信地址混淆“异象”。

据招股书,杭州广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分公司”)系广立微的分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26日,主营业务为从事电子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上海分公司的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祖冲之路1559号2幢3015室。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的上海分公司2017年度报告,上海分公司的企业通信地址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祖冲之路1559号2幢3015室。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上海佰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佰看”)成立于2012年7月2日,并于2018年11月26日注销。上海佰看的经营范围为数字作品的制作、集成等。其中,上海佰看2017年度报告显示,上海佰看的企业通信地址为上海自由贸易区祖冲之路1559号2幢3015室。

据公开信息,上海自由贸易区范围涵盖张江高科技园区等七个区域。

由此可得,张江高科技园区属于上海自由贸易区。从而,“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祖冲之路1559号2幢3015室”与“上海自由贸易区祖冲之路1559号2幢3015室”或指向同一处。则2017年,上海分公司与上海佰看的企业通信地址“重叠”。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研究,2017年,上海分公司或与上海佰看“共用”企业通信地址。到2018-2019年,广立微子公司长沙广立微的企业通信地址,或与“不相干”企业长沙爱享“重叠”。个中是否涉嫌经营混淆?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广立微或存专利纠纷隐患。

三、老东家系竞争对手,杨慎离职未满1年参与广立微2项核心技术专利发明

若以收入占比来衡量,则2018-2020年,软件技术开发是广立微的第一大业务。

据招股书,广立微以EDA软件和电性测试快速监控技术为起点,形成软件工具授权、软件技术开发、测试机及配件与测试服务四大业务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广立微软件技术开发及软件工具授权系其核心业务。

据招股书,2018-2020年,广立微的软件技术开发收入分别是1,228.46万元、3,014.78万元、6,097.62万元,分别占广立微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39.42%、45.58%、49.22%。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4月加入广立微的杨慎知,现为广立微高管兼核心技术人员,而其前东家PDF Solutions系为广立微软件技术开发服务的主要竞争对手。

据招股书,杨慎知为广立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期为2020年11月20日至2023年11月19日;也系广立微核心技术人员之一。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杨慎知任PDF Solutions资深咨询工程师;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杨慎知任PDF Solutions的项目总监;2016年4月至2020年11月,杨慎知任广立微有限的副总经理;2020年11月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杨慎知任广立微董事兼副总经理。

据招股书,PDF Solutions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具有30年行业经验的半导体产业跨界整合技术服务公司,致力于为IC设计企业验证及改善设计,以及为晶圆代工厂定位工艺问题、提升新技术开发能力、完善工艺流程控制。

据招股书,广立微在阐述市场竞争风险时提到,其在软件技术开发服务的主要竞争对手为PDF Solutions等EDA企业。

据招股书,广立微将PDF Solutions列为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杨慎知从“老东家”PDF Solutions离职,而后入职广立微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即参与了广立微2项核心技术专利的研发。

据招股书,专利号为ZL201621477013.9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快速定位并测量缺陷的高密度测试芯片”,以及专利号为ZL201611260100.3的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均申请于2016年12月30日,专利权人均为广立微,且取得方式均为原始取得。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专利号为2016214770139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快速定位并测量缺陷的高密度测试芯片”的发明人之一为杨慎知。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专利号为2016112601003的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的发明人之一为杨慎知。

据二轮问询回复,专利号为ZL201621477013.9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快速定位并测量缺陷的高密度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1611260100.3的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均为广立微的核心技术专利。

而就广立微董事杨慎知曾在PDF Solutions担任资深咨询工程师等事宜,深交所对广立微专利等主要知识产权权属、来源等方面进行问询。

据二轮问询回复,深交所要求广立微结合董事及高管相关任职经历,说明其专利等主要知识产权权属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知识产权来源于相关人员在其他主体所从事工作的情形;说明PDF Solutions等竞争对手是否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争议或者达成和解,分析广立微知识产权相关纠纷风险。

对此,广立微表示,公司专利等知识产权不存在来源于相关人员在PDF Solutions所从事工作的情形。其中,杨慎知在PDF Solutions任职期间未直接从事研发相关工作,亦未形成其本人作为发明人的专利,在广立微参与研发的技术专利系其通过长期学习、研究与实践所掌握的相关技术,不涉及在PDF Solutions的职务成果。

而实际上,专利法明确,劳动关系终止1年内、与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为职务发明。

据《专利法》第六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该单位可以依法处置其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促进相关发明创造的实施和运用。

据《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第十二条,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三)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那么,杨慎知从PDF Solutions离职后入职广立微,并参与广立微2项核心技术专利发明的时间不到1年。而尽管广立微称杨慎知在PDF Solutions期间未从事研发相关工作,但是鉴于PDF Solutions系广立微软件技术开发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的身份,且杨慎知曾担任PDF Solutions资深咨询工程师、项目总监,而后又转身成为广立微的核心技术人员之一,上述2项核心技术专利是否与杨慎知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杨慎知参与的该2项核心技术专利是否归属于其“老东家”PDF Solutions的职务发明创造?若如此,广立微的上述2项核心技术专利,未来是否面临专利权纠纷的风险?均存疑待解。

关于广立微的专利问题或不止于此。

四、核心技术人员曾在校期间参与发明专利,申请人存出入专利权权属现疑云

回溯历史,广立微两位核心技术人员在浙大学习期间,或参与广立微核心技术专利的发明。

据招股书,广立微委托浙大进行多项项目的开发,并相应签订了《技术开发(委托)合同》,签署日期分别为2013年11月、2015年11月、2017年11月、2019年1月、2019年4月。

且上述《技术开发(委托)合同》项下未产生专利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

事实上,广立微与浙大的“渊源”,甚至更早。

据招股书,潘伟伟系广立微的监事会主席及核心技术人员。潘伟伟2007年6月取得浙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2年6月取得浙大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浙大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浙大从事专职科研。期间,潘伟伟2012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广立微有限兼职,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广立微有限任职,历任设计部经理、总监,2020年11月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任广立微监事会主席、设计部总监。

据招股书,邵康鹏系广立微的核心技术人员。邵康鹏2010年6月取得浙大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2013年6月取得浙大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13年6月至2020年11月任广立微有限软件研发部总监,2020年11月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任广立微软件研发部总监。

据招股书,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专利申请日为2010年12月29日,专利权人系广立微,取得方式为原始取得。

据二轮问询回复,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为广立微的核心技术专利之一。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查询日2022年2月28日,专利号为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发明人为郑勇军、潘伟伟、邵康鹏。

换言之,2010年,就读于浙大的潘伟伟、邵康鹏,或参与了广立微有限的研发。

不止于此,广立微核心技术人员潘伟伟,在其于浙大读博期间,或已与广立微的实控人、董事“相识”。

据潘伟伟签署日期为2012年6月5日的博士论文《纳米工艺集成电路可寻址测试芯片设计方法研究》(以下简称“纳米工艺集成电路可寻址测试芯片设计方法研究”),自2007年9月起,潘伟伟在浙大电气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攻读博士时的导师为严晓浪。潘伟伟在致谢词中提到史峥副教授、郑勇军研究员对其提供的,多次参加国内或国外的学术会议等帮助。

据纳米工艺集成电路可寻址测试芯片设计方法研究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潘伟伟在浙大求学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期刊论文《一种改进的测试芯片的设计方法》;并参与研发了3项专利,分别是“一种用于测试半导体生产工艺缺陷的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一种放置在划片槽内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专利号分别是CN200910102099.5、201010612475.8、201010586449.2。

而潘伟伟提到的郑勇军、史峥、严晓浪,或均与广立微有关。

据招股书,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郑勇军合计控制广立微50.61%股份,为广立微的实际控制人。2007年7月至2015年6月,郑勇军由浙大聘任为特聘研究员。2007年12月至2020年11月,郑勇军在广立微有限历任总经理、董事长、董事长兼总经理。2020年11月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郑勇军任广立微董事长兼总经理。另外,郑勇军为广立微的核心技术人员。

据招股书,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史峥持有广立微10.92%的股权。史峥2000年9月起在浙大任职,历任工程师、副研究员、副教授;2003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广立微有限任职,历任监事、董事兼总经理、董事;2020年11月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任广立微董事。

据浙大官网,截至查询日2022年2月28日,史峥是浙大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还担任浙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

并且,核心技术人员潘伟伟博士学位的导师严晓浪,或系广立微的发起人股东之一。

据招股书,广立微有限于2003年8月,由严晓浪等8名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且严晓浪当时持有广立微有限31%的股权。

据广立微签署日为2021年9月22日的《关于广立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以下简称“首轮问询函回复”),严晓浪分别在2005年11月、2009年8月,将其持有的广立微有限股权予以转出。

据浙大官网,截至查询日2022年2月28日,严晓浪为浙大教授,1999年担任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浙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所长。2003年起,严晓浪兼任浙大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浙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创建于2000年,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其自动化研究的学术机构,是浙江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和浙大系统芯片SOC交叉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该研究所的主要教职人员长期以来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CAD的研究工作,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其自动化的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据招股书,广立微是集成电路EDA软件与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供应商,专注于芯片成品率提升和电性测试快速监控技术,在集成电路从设计到量产的整个产品周期内实现芯片性能、成品率、稳定性的提升。

且广立微在集成电路成品率提升领域,为Foundry与Fabless厂商提供从EDA软件、测试芯片设计服务、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到数据分析等一系列产品与服务。

简而言之,广立微核心技术人员潘伟伟的导师严晓浪,其所在的浙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其自动化研究,而广立微在集成电路成品率提升领域提供设计到量产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广立微实控人郑勇军在浙大任研究员、董事史峥与发起人股东之一的严晓浪,均在浙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任职期间,或曾与潘伟伟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

据电路与系统学报2013年4月发布的《一种改进的测试芯片的设计方法》,该论文的作者包括浙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潘伟伟、张波、郑勇军、史峥、严晓浪,关键词包括测试芯片、可寻址、失效分析、缺陷定位,且该项目是国家“十一五”高端通用芯片科技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对比发现,该篇论文中的多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广立微的多个专利名称中。

据招股书,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1年12月31日,广立微及其子公司拥有的境内专利共48项。其中,广立微作为专利权人或专利权人之一的专利中,专利名称中包含“测试芯片”的专利,共计15项。

该15项专利包括专利号为ZL202022023149.5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扩展并行测试的高密度可寻址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2021933478.7的实用新型专利“多路地址寄存器、探针卡、可寻址测试芯片及系统”、专利号为ZL201920376170.8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提高电阻测量精度的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专利号为ZL201822254087.1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减少漏电流的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专利号为ZL201821949132.9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测试芯片及系统”5项。

该15项专利涉及的专利还有专利号为ZL201721911051.5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寻址测试芯片测试系统”、专利号为ZL201720800006.6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快速定位并测量缺陷的高密度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1621477013.9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快速定位并测量缺陷的高密度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1621439193.1的实用新型专利“基于QVCM电路的电容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1611260100.3的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5项。

剩余的5项专利分别为专利号为ZL201510519666.2的发明专利“一种可选择性配置连接的高密度集成电路测试芯片及其制作方法”、专利号为ZL201520437526.6的实用新型专利“可寻址测试芯片用外围电路”、专利号为ZL201410437495.4的发明专利“可寻址环形振荡器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专利号为ZL200910102099.5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试半导体生产工艺缺陷的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

据招股书,广立微作为专利权人或专利权人之一的境内专利中,专利名称中包含“可寻址”的专利,共计9项。

该9项专利分别为专利号为ZL202022023149.5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扩展并行测试的高密度可寻址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2021933478.7的实用新型专利“多路地址寄存器、探针卡、可寻址测试芯片及系统”、专利号为ZL201920376170.8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提高电阻测量精度的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专利号为ZL201822254087.1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减少漏电流的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其测试系统”、专利号为ZL201721911051.5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寻址测试芯片测试系统”、专利号为ZL201520437526.6的实用新型专利“可寻址测试芯片用外围电路”、专利号为ZL201410437495.4的发明专利“可寻址环形振荡器测试芯片”、专利号为ZL201210492931.9的发明专利“一种晶体管关键参数的可寻址测试电路及其测试方法”、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

据招股书,广立微作为专利权人或专利权人之一的境内专利中,专利名称中包含“失效分析”的专利,共计1项,系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

可见,2013年在浙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潘伟伟、任研究员的郑勇军、任职的史峥等共同发表的论文的关键词,出现在广立微多项专利的名称中。

令人困惑的是,专利申请日为潘伟伟在校时间、发明人包含潘伟伟的3项专利,所属的专利权人却不尽相同。

其一,申请日于2009年8月的专利,申请人为浙大与广立微。

据招股书,专利号为ZL200910102099.5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试半导体生产工艺缺陷的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专利申请日为2009年8月31日,专利权人为浙大与广立微。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查询日2022年2月28日,专利号为2009101020995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试半导体生产工艺缺陷的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申请人为浙大与广立微,发明人为潘伟伟、郑勇军、马铁中、史峥、严晓浪。

据招股书,2019年4月起,马铁中不再担任广立微的董事。

据首轮问询函回复,马铁中曾于2007年12月至2011年5月在广立微担任重要职务。2018年7月,广立微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马铁中虽已离职,但仍为广立微董事,广立微股东会基于其在职期间曾对广立微作出的贡献以及董事身份,同意其作为激励对象参与股权激励计划。

另外,一项申请于2010年12月、发明人包含潘伟伟的专利,申请人仅为浙大。

据招股书,2014年12月5日,广立微与浙大签订《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约定浙大将其拥有的一项专利号为ZL201010586449.2的发明专利“一种放置在划片槽内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以独占方式许可给广立微在境内实施,许可实施使用费总额为20万元。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查询日2022年2月28日,专利号为2010105864492的发明专利“一种放置在划片槽内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专利申请日为2010年12月14日,申请人为浙大,发明人为邵康鹏、潘伟伟、郑勇军、史峥、严晓浪。

而上述提及申请于2010年12月、发明人包含潘伟伟的专利,申请人仅为广立微。

据招股书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查询日2022年2月28日,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专利申请日为2010年12月29日,专利权人为广立微,申请人为广立微,发明人为郑勇军、潘伟伟、邵康鹏。

据二轮问询回复,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为广立微的核心技术专利之一。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研究,2009-2010年,广立微核心技术人员潘伟伟在浙大学习,与其共同参与3项专利研发的人员中,广立微实控人及董事郑勇军时任浙大的特聘研究员,董事史峥在浙大任职,潘伟伟的博士生导师、或为广立微的发起人股东之一的严晓浪同样在浙大任职。另外,潘伟伟就读时即受郑勇军和史峥提供的学术会议等帮助。邵康鹏当时则在浙大学习,马铁中当时则在广立微任职。

概括来说,上述发明人马铁中、郑勇军、潘伟伟、邵康鹏、史峥、严晓浪中,除去马铁中当时未在浙大学习或任职外,其余5人均在浙大学习或任职。蹊跷的是,该3项专利的申请人情况却不完全相同。那么,时任浙大特聘研究员、在广立微任职的郑勇军,在浙大学习的潘伟伟、邵康鹏,上述3人共同研发的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其申请人未包括浙大,是否合理?

在潘伟伟继续在浙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广立微实控人兼董事郑勇军还在浙大担任特聘研究员的2012年,二人再次合作研发的成果提交了专利申请。在2021年4月,该项专利的申请人新增了浙大。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查询日2022年2月28日,专利号为2012104929319的发明专利“一种晶体管关键参数的可寻址测试电路及其测试方法”,专利申请日为2012年11月28日,申请人为广立微与浙大,发明人分别为潘伟伟、郑勇军。其中,2021年4月22日,该专利新增浙大为申请人。

据二轮问询回复,专利号为ZL201210492931.9的发明专利“一种晶体管关键参数的可寻址测试电路及其测试方法”,系广立微的核心技术专利之一。

据首轮问询函回复,对于专利号为ZL201210492931.9的发明专利“一种晶体管关键参数的可寻址测试电路及其测试方法”,广立微声称,其考虑到部分发明人于专利申请时系浙大全职教职工,为支持学校发展等因素,主动将浙大增补为共同专利权人。

而广立微主动将浙大增补为共同专利权人的做法,或显得“欲盖弥彰”。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规定明确,在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应归属于高等学校。

据教育部令第3号《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八条,执行本校及其所属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本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者其他技术成果,是高等学校职务发明创造或职务技术成果。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高等学校。专利权被依法授予后由高等学校持有。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由高等学校享有。

第十三条规定,在高等学校学习、进修或者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或者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应当归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人员,在进站前应就知识产权问题与流动站签定专门协议。

而创业板上市要求披露拟上市企业的资产是否完整,其中包括专利的所有权。

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第六十二条,发行人应分析披露其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包括资产完整方面。生产型企业具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配套设施,合法拥有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主要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以及商标、专利、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具有独立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系统;非生产型企业具备与经营有关的业务体系及主要相关资产。

这或意味着,潘伟伟、邵康鹏均曾在浙大学习、现为广立微核心技术人员,广立微实控人兼董事郑勇军曾在浙大任研究员。由潘伟伟、邵康鹏、郑勇军发明的核心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201010612475.8的发明专利“用于物理失效分析的改进型可寻址测试芯片及制作方法”,申请于三人在浙大任职或学习期间,浙大是否在该专利权属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在浙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潘伟伟,同在浙大任职的现为广立微实控人郑勇军、董事史峥,或为广立微发起人股东之一兼潘伟伟博导的严晓浪,4人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多个关键词,频繁与广立微的专利名称“交叠”。加之广立微核心技术人员潘伟伟在浙大学习期间参与了3项专利的发明,除广立微董事马铁中外,其余发明人均在浙大学习或任职,而专利权利人均存出入,或为广立微,或为浙大,或为广立微和浙大。

然而,广立微一项申请于2012年的核心技术专利,原本专利申请人仅有广立微、发明人为潘伟伟与郑勇军,而后专利申请人在2021年4月22日却增补了浙大,理由为考虑到部分发明人于专利申请时系浙大全职教职工。这是否也反映出,广立微的发起人股东之一严晓浪、实控人郑勇军、董事史峥在浙大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广立微与浙大在由上述人员参与的研发成果权利人认定上存混淆?至此,广立微的专利权权属是否清晰?

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广立微此番“闯关”又能否获得投资者认可?《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将进一步研究。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解读
财通社午盘点评
原文【午评:创业板指涨逾2% 化工板块领涨】指数高开后小幅下探,随后集体走高,创业板指涨逾2%,深成指、沪指均涨超1%,有色铝、半导体、旅游餐饮、染料、水泥等板块活跃,注册制次新股、快手概念领跌,两市个股涨多跌少,涨停50余家但炸板率高,市场氛围一般。
解读师红峻 02-08
掘金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这些上市公司望受益
原文【世界智能汽车网联大会今日开幕 将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将于11月11日至13日在京召开,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据主办方透露,在11日下午举办的大会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将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路线、愿景和战略目标进行详细介绍。(中证网)
解读师海鑫 11-11
财通社午间收盘点评:市场仍将延续小幅反弹,继续关注部分滞胀的新能源车、城商行、5G通信等板块
原文【午评:指数早盘震荡上涨 周期板块持续走强】指数早盘整体震荡上行,沪指时隔近3个月再度触及3400点,染料、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顺周期行业板块全线爆发,白酒、军工股活跃,机场、旅游股走弱,两市个股涨跌参半,涨停50余家,赚钱效应较好。
解读师红峻 11-23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